了解最新公司動態及行業資訊
為應對造船市場恢復緩慢和環境保護日趨嚴格帶來的經營難題,韓國政府和船海物資設備配套企業的組織機構近日提出,將引導眾多中小船配企業開展“合縱聯橫”式的“共生共贏”合作經營活動,并通過投資和技術研發謀劃長遠,將韓國的船海配套業發展成為世界一流水平。
日前,在韓國船舶和海工裝備配套物資設備企業最集中的釜山市,釜山造船海洋配套物資設備企業協會舉辦了以“造船業展望”為題的大型研討會。研討會指出,由于美國大興貿易保護主義并挑起貿易戰,全球的海運量明顯下降,特別是亞洲至北美洲往返航線上的集裝箱船貨運流量降幅較大。今年一季度,中國至美國的海運量同比下降7.9%,自北美洲至中國的海運量同比大幅下降26.6%,而且今后的市場前景也十分不明朗,這給船東下單訂造新船“澆上一盆涼水”,導致對船市恢復速度會加快的希望落空。英國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的船市調研報告顯示,今年1~5月,全球新船成交量為941萬修正總噸(CGT),比去年同期的1522萬CGT下降了逾三分之一。此外,國際海事組織(IMO)限硫令的實施,使船東們建造新船的成本增加,而且因為對安裝脫硫裝置、采用低硫油、采用液化天然氣(LNG)動力等方式的利弊看法不同,許多船東站在十字路口上觀望,不急于下單訂造新船。受上述兩大因素影響,韓國造船企業今年前5個月新船接單量由去年同期的410萬修正總噸(CGT)降至283萬CGT,大大落后于中國船企新船接單406萬CGT的成績。研討會分析認為,上述幾點對韓國船海配套企業產生了嚴重影響。與此同時,中國的船舶海工裝備物資設備技術和產品質量日益提高,企業競爭力不斷提升,因此,雖然韓國目前還在集裝箱船、液化天然氣運輸船和海洋工程裝備等領域具有優勢,但今后面臨的競爭會進一步激烈。
研討會為韓國船海配套企業開出了保持和增強競爭力的“處方”。一是從長遠著眼,將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配套企業進行“合縱聯橫”,可以是企業合并,也可以是幾個企業的強項業務聯合,還可以是技術強者與生產強者的聯手等。會上有專家提出,挪威曾是造船強國,后來雖然退出整船建造市場,但造船的根基——船舶配套卻一直都保持著世界先進水平。這對韓國的船海配套企業具有深刻的啟迪意義,因此,韓國的配套企業發展前景遠大,未來完全可能成為支撐韓國造船業的重要支柱。
二是目前造船已進入技術轉換時代,親環境船舶、智能船舶、新一代燃料推進船舶(包括LNG燃料、氫燃料、電力推進等)、無人駕駛船舶、智能造船廠等,任何一項離了相應的配套物資設備都運轉不起來。所以,從長遠發展角度看,配套企業進行投資和技術研究才是可持續發展大計,在當前的困難期更要咬緊牙關去下決心和作決斷。
三是船海配套企業要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特長去開拓有增長空間的業務領域,更可以聯手已進入該業務領域并取得了成績的企業共同開拓市場,以期獲得資金、技術和人員支援以及穩定的客戶群體。研討會一致認為,韓國船海配套企業要勇于打破傳統的“我是配角”的思維模式,做好當“主角”的準備。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愛亞達證實,僅供您參考
上一篇:麥基嘉收購TTS獲中國政府批準
下一篇:主要船板交易市場價格小幅明顯反彈